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

廉價想像林書豪


《明報》的「星期日生活」,以近日美籍台裔籃球員林書豪近日在美國聯業籃球聯賽冒起的故事,作為封面專題。其中文章〈林書豪 以弱勝強的個人與家國想像〉,讀後實在不敢恭維。作者厭惡一些人把林書豪的冒起經歷,「煞有介事的說成什麼成功的要訣」,但他的文章,煞有介事程度絕不亞於他所厭惡的級別。作者質疑一些投入林書豪狂熱的人「認識他又有多深」,然而作者本身,似乎也不太了解林書豪、他冒起的故事,以至籃球運動。

作者試圖把林書豪帶領球隊以「以弱勝強」的故事,連繫至個人與家國以弱勝強的情感想像,卻愈說愈糊塗,居然把矮小球員戰勝高個子,與以弱勝強混為一談。在冒起期間,林書豪是否帶領球隊以弱勝強,固然值得商傕[註1],即使真的是以弱勝強,不論是林書豪本人以至球隊而言,也肯定不是以矮勝高。首先,司職控衛、身高六呎三吋的林書豪,在打同樣位置的球員中,絕對是一個高個子,而球隊在林書豪初任正選期間,縱有主將缺陣,平均高度仍不矮小,更有昂藏七呎的 Tyson Chandler 鎮守中路。

就當林書豪矮小,但矮小球員和高個子在球場上擔任不同的角色,各有所長。一支強隊需要不同高度的球員,也是基於這個道理。把以矮勝高與以弱勝強混為一談,有歪籃球常識。當然,文章以「想像」入題,既為想像,自然不一定建基於常識。但若連作者本人也欠缺這種籃球常識,他跟那些他稱為「連Michael Jordan、Kobe Bryant是誰也搞不清」的人,分別又有多大﹖

作者這種有違籃球常識之舉,並不是一時思想混亂,這從以下他拋書包的引文可以找到線索:

「籃球場上矮子戰勝巨人,永遠是最好看的戲碼,Steve Nash、Jason Kidd等矮小控球後衛,把巨人對手玩弄於股掌之中,叫人津津樂道。」

不愛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人看到這段引文,可能會覺得當中的名字帶點莫名奇妙的神秘感。愛看美國職籃的,可以在這段引文中取得喜感。Nash 和 Kidd 皆是控衛中的高個子,若稱他們為矮小控衛,那些不過六呎的控衛,恐怕要遣返小人國。就算作者所說的矮小,只是相對巨人中鋒而言,但控衛玩弄中鋒,又怎會是「最好看的戲碼」、「叫人津津樂道」呢﹖ 在籃球場上防守一個身高差距甚多的人,不論對方是遠高於或是遠矮於自己,均可稱之為 miss match,守不住是很正常的,對方戰勝了,也無甚讓人讚歎之處[註2]﹖一個星級控衛單對單時屢屢受際於巨人中鋒的防守,才真的叫人津津樂道。

作者這種露底式的拋書包,實令人疑惑他在球場上被矮小球員玩弄的悲痛經歷,究竟是甚麼一回事。若他真的是大塊頭,為何完全不談自己在籃底強姦了無數矮仔的豐功偉績﹖是他選擇性傷春悲秋,是在杜撰慘痛故事,還是他技術欠佳到一個程度,扭曲了他的籃球常識﹖

就當本人對作者的籃球常識吹毛求疵,可是撇開籃球常識,作者把林書豪現象連繫至「以弱勝強的家國想像」,仍屬穿鑿附會。作者把林書豪現象解讀為台灣「一個弱勝強、以小勝大的故事」,說「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也是小個子,大陸卻是徹頭徹尾的巨人,這次的林瘋,卻把巨人玩弄於股掌之中」,這段分析,卻有意無意地不談林書豪在美國土生土長。若真要以林瘋抽台、中關係的水,好歹也嚴謹一點,談談美方在台、中關係,以至兩岸人民家國想像的意義。現在作者的分析,美方元素缺席,空談想像,「廉價得很」。

註:
1. 林書豪協助球隊連勝期間,所對的強隊不多,較強的湖人和小牛,今季之狀態飄忽,也廣為球迷所知。
2. 同為七呎高,Olajuwan 以一連串的假動作 fake 到 Robinson 萬念俱灰,才是真正的叫人津津樂道啊。

補白:
一個哈佛小子的故事,就是如此這般,被作者冠上了種種相關與不相關的想像。以弱勝強的想像、矮子戰勝巨人的家國想像,全部充滿想像力,而最具想像力的,莫過於作者對職業運動的想像。

作者認為,「球場上比林書豪努力一萬倍、更『相信自己』的大有人在」,實在把職業運動員的努力想像得過於廉價。這裏不是要說其他因素不重要,只是一個能擠身這個頂級聯賽的籃球員,哪怕是一個冷板球員,哪怕他具備多少努力以外的元素,他也必須擁有相當實力,那些實力,是要以遠超常人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取的。

以為有人比這些球員努力一萬倍,還要是大有人在的,太輕視努力於職業運動的重要性,輕視的程度,大於常人一萬倍。